成就全球經營典範 CEO論壇】見證產業轉型 IBM鼓勵彈性應變

  • 2013-01-04
  • AdminAdmin

【校訊記者林惟鈴報導】

「前兩年臺灣電子產業所賺的錢,差不多等同農林漁牧業所賺!」微薄的代工利潤讓臺灣的中小型企業必須轉型。IBM全球企業諮詢服務事業群總經理曾江華鼓勵政大同學,企業成功關鍵在於優秀的領導人才與制定有效率策略,在組織間建立起文化,並落實策略。 

企管系3日舉辦第六場CEO論壇,由曾江華分享1980年代IBM從硬體公司,轉型為軟體服務公司的經驗。 

曾江華表示,壞日子轉型求生存,痛苦但容易;反倒好日子轉型求大贏,卻更不容易。面臨1980年代無法反映市場對個人電腦(PC)需求,股價一落千丈, IBM透過兩階段轉型,才成就如今的全球第三大品牌。

他解釋,「壞日子」指的是股價跌到谷底的1993到2002年。當時公司透過組織改組,重新走出門聆聽客戶的聲音,改以客戶為導向。直到公司狀況改善後,推動第二階段的好日子轉型,重新塑造IBM價值,並建立轉型後組織所需要的領導力。 

透過三A(Aggregation、Arbitrage、Adaption),IBM逐步成為全球整合型企業。其中Aggregation(整合),將各部門運作方式制度化。再透過Arbitrage(套利),建立共用服務中心,最後藉由Adaption(適應),考量成本與效率,選擇最低成本的地區落實技術營運。 

曾江華舉例,人資、會計等部門,可以將上層管理階級與下層的庶務工作分開,讓各地區只有會計、人資的管理階級,選擇薪資較低區域執行庶務性工作,就能讓IBM一年省下十億美金。 

針對臺灣中小企業轉型,曾江華指出,未來趨勢是「虛實整合」,產業應往發展雲端的軟體與服務方向進步。現在臺灣產業仍多以過去製造業壓低成本的思維思考問題,用實體思維控制虛擬,就是「把虛擬這一塊做小了!」 

面對未來兩年的策略發展,曾江華透露,IBM將著眼於新興成長市場,包括俗稱VIP的越南、印尼、菲律賓,而非洲也將會是觀察發展重點。同時也將繼續發展雲端計算,已經收購軟體公司如甲骨文、SPSS等來分析Big Data,為軟體與服務加值,以達到2015年每股盈餘(EPS)到達20元的目標。 

從實務分享學習比課本理論更深入,企管三劉鴻碩肯定,從曾江華的實戰成功經驗,讓他更明白如何學以致用。這場講座也吸引外校同學取經學習,來自中原大學的同學便對IBM商業模式與組織運作深感佩服。 

同學提問如何進入IBM工作?曾江華建議,利用在校期間增進英文能力,進入業界後,則必須擁有抗壓、優異的溝通能力與學習速度快特質,才能跟上職場需求。